一个陪诊员眼里的跨省就医路


一个陪诊员眼里的跨省就医路 马建藏在很多人的求医路上,尽管有时候不那么显眼,但总有人绕不开他 。
刘晶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。 这位60多岁的老人突发心梗,面积达到95%以上,老家山西侯马的医院不敢冒险手术,只能转诊到大医院 。 刘晶和丈夫又因为疫情被封在了小区无法陪同 。 最后,他们找到了马建,一位北京的陪诊员 。
这次陪诊是从北京西站开始的 。 心梗让刘晶的父亲只能依靠轮椅出行,陪他一起到北京的另外两位家人也都60多岁了 。 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打车查信息,使用健康宝扫码都需要一步步指导 。 马建必须到火车站接他们,给他们安排好方便的酒店,带他们做好入院需要的核酸检测,还要告诉他们附近的超市饭馆在哪里,再把病人送到安贞医院急诊住院 。
马建说,这个单子他起初是不敢接的,60多岁的老人从山西来北京,万一出现什么意外,家属又不在身边,风险性太大了 。 但是刘晶在电话里告诉他可以录音,可以写任何免责书,“我听到这话的时候,我想我也有父母,我就算帮个忙 。 如果我们不去的话,确实就没有人帮他做这些事情 。 ”
2020年,“社群健康助理员”作为一个新职业,被正式写入职业分类 。 而在很久之前,就有一群人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、缴费、取药、办理住院手续等服务 。
【一个陪诊员眼里的跨省就医路】漫长和烦琐的就医过程中,陪诊员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。 但是很多人相信,他们是曲折的跨省求医路上的一条捷径 。 网上挂号没有普及的年代,马建帮客户熬夜排队挂号;如今,他在北京完成不需要本人到场的检查和前期工作 。 “如果北京专家说可以来北京做手术,再让患者本人来预约检查手术 。 替他们省下不少时间和住宿成本 。 ”甚至,当患者本人无法来北京时,马建还会在医院门诊拨通电话,让患者和医生直接电话或者视频对接 。 最长的一次,医生和患者在电话里沟通了两个小时 。

    推荐阅读